2015年7月6日 星期一

和消費者發生關係 數位時代品牌的連結策略Connections Strategy














作者: 郭育甫 二零零八傳媒行銷 執行長

還在緬懷good old days的單純美好嗎? 數位時代早以千軍萬馬之勢入侵生活中的每一個環節,使時間感、空間感、距離感徹底地崩解、充分地零碎化!

15年前從台北縣到台北市上班,通勤搭公車時,了不起把一份報紙翻完;現在從新北市搭捷運到舊北市上班,通車時間減少了,但你可能已經瀏覽完兩份電子報、讀完5封email,臉書上按完了10個讚,還網購了一個生日禮物……

新生的一代,呱呱墜地時就是在數位時代,除了陽光、空氣、水,生命三大要素之外,網路早已變成第四大要素了。

身為橫跨新舊世代廣告主,要如何面對數位時代的這一切,又如何將產品訊息遞送到消費者面前?

首先,我們得認清數位時代的消費者有許多特質日漸清晰,以下是他們共同的DNA......
1. 主宰: 資訊採集、拋棄主導權全操之在我;最好everything is ON my DEMAND
2. 簡化: 資訊爆炸,尋求簡化的訊息;零碎化的生活中,簡單的解決方案容易受擁抱;懶人包的受歡迎可見一斑
3. 廉價: 擅長利用免費、低價的網路資源,例如收看免費韓劇、電影;透過比價網選擇最低價的物件或服務
4. 缺乏耐性: 快速、即時的低障礙網路介面是造成黏著的關鍵;網民耐性越來越差,手指三划之間決定網頁去留
5. 追新求異: 追逐新梗、新資訊、新的方法、顛覆性的思維
6. 點狀輻射: 每個人都有機會成為訊息發射站,分享喜歡的文章、影片……相對的,當你觸怒一位消費者時,負評的輻射效應,絕對是正評的十百倍!

了解數位時代消費者的思維和需求,就比較容易知道如何和消費者相處!

行銷,說穿了就是在消費者必經之途埋伏,或突擊,或大軍壓境,讓消費者知道你,最好還喜歡上你。行銷,無非就是品牌的求偶之舞!

非數位時代,消費者常走的就那幾條路,很容易被品牌突襲;數位時代,消費者自然而然地和品牌玩起躲迷藏,讓品牌找得很辛苦!

過去,我們用媒體來襲擊消費者,談的是媒體投放策略Media Strategy;到了數位時代,光靠媒體已不足以打得到消費者,很多是透過品牌網站、粉絲團、口碑、正評、轉貼文、app……將品牌資訊傳達給消費者,傳統定義下的媒體早已不足以接觸到龐大指尖族,所以談的是連結策略Connections Strategy。

“連結策略”看似一個單純的名詞,事實上我認為其中蘊含許多關鍵性的操作策略,包括:

1. 線上/離線媒體出場序:這是在規劃消費者連結時最重要的一個概念! 一般來說,線上環境充斥著一種氛圍,新的事物較易受青睞;因此當品牌訊息或廣告在離線傳統媒體先曝光後,品牌在線上被關注的機會相對減弱,很多時候直接被略過。試想,若你的廣告,特別是採用故事性的表現手法時,TVC在電視頻道已露出後,還有多少人願意在網上點擊你的廣告? 包括在操作公關、事件時,也是一樣原則,君不見電視新聞的來源許多都是來自網路?
不過,凡事總有例外! 前述提到的數位首發,傳統接續的概念遇到sales driven、或incentive driven的campaign時,為求推出時的大氣勢,同步現身反而是好的做法。

2. 一種訊息、多重聲音:過去廣告強調consistency一致性,不管在任何媒體看到廣告的內容和編排應該都一樣。但是到了數位時代,不同關係管道、採用相同的創意內容和表現形式,通常是很容易被秒殺的……瞬間被略過或打X!網路空間的廣告只有一次存活機會,一個消費者在網路上看完同一支廣告至多就是……一次! 除非是金城武的廣告片,一般廣告通常被瞄到一次後,就正式壽終正寢。

相較於過去創意強調的一致性,現今的突擊戰術,必須將想要傳達的訊息,根據每個訊息渠道的特性,偽裝在各種不同的樣貌之下,才不會讓你的CTR永遠偏低,從原生廣告(類似傳統媒體的廣編稿)相形之下較易被閱讀就可見端倪。

和消費者接觸的介面不同,連結關係的方式和手法也一定要有所不同;一稿行走天下的時代,早已不存在!

3. 廣告與娛樂分流並進:現代的消費者在網路上看到廣告時,與在電視頻道上看廣告的心情大異其趣;在電視上看廣告時相對寬容,但在網路視頻上看廣告幾乎已達天理難容的境界,事實上廣告在數位媒介中多被閱讀者避之唯恐不及,這也就是網路上的電視版廣告多半註定失敗的關鍵原因!

反觀所謂”微電影”的”長廣告”比較能打中消費者,因為這些長版廣告承載了較多的娛樂成份,較少的商業訴求;不論是親情浪漫、還是無厘荒誕……通常被完整看完一次的機會遠高於傳統制式廣告片。

不過長期來看,FMCG廣告主越來越像在網路世界扮演娛樂內容的提供者,商品銷售的成果似乎還是難以和數位網路產生長期的共伴效應,不免讓廣告主有白搭的感覺;如何讓娛樂產生銷售的效果,絕對是新型態廣告代理商的一大挑戰!

4. 精準重於大量:製造連結關係,首重精準,這是數位時代的恩典;過去我們追求大量reach中的或然率,現在則著重每次出擊的準確率。從此我們面對的不是統計學上的人口,而是清楚知道他嗜好、活動、興趣、價值觀、政黨傾向,甚至當下情緒狀態的消費者,行銷人還不快快去他們必經的巷道堵人嗎?

5. 結合大數據,客製化行銷:如果消費者的消費軌跡可以被存留在廣告主的數據庫裡,那就千萬要好好運用這樣的優勢,好好善用last mile的提醒;就是因為這臨門一腳,促成交易的機會大增。

如果你網購過,你可能發現,有些網站就是清楚知道你喜歡買哪類商品,因此推播給你的訊息圍繞在你的消費軌跡上;有些懶惰的網購品牌,男性外套、女性內衣、嬰兒用品、汽車用品、生鮮蔬果一股腦通通丟給你,白白浪費商機還讓消費者反感,很是可惜!

6. 大品牌的宿命:最後,不得不坦白,如果你是個大牌子,消費者期待從網路上看到的你,是創新、極具創意的娛樂內容或廣告創意,不論是微電影、或是聖誕節app、或像影星尚克勞德范德美為Volvo卡車拍的劈腿廣告;總之商品化的訊息越少越好!

反之,若你是個不具知名度的nobody品牌,網民的寬容度是極高的,即使是一張品質極差的照片、一段粗糙但具故事的文字,都足以讓一個產品一夜爆紅!

7. 關係短暫,貼身有解: 從近年來美國的許多研究顯示,數位媒體投放多屬戰術性、短效性,能長期執行一個campaign的成功案例極為罕見,因此也導致品牌刻意想和消費者建立關係,卻苦於後繼無力。

其中日本可可樂的Georgia Coffee利用自動販賣機長期和其消費者製造更緊密、更客製化的關係,把自動販賣機改頭換面成你「最喜歡的咖啡店」。 透過智慧型手機的app,日本所有GEORGIA的粉絲都能自己創造其最喜愛的咖啡店,當你購買GEORGIA的罐裝咖啡時,販賣機還會特別跟你道謝,堪稱連結策略的代表作。這也代表品牌對於建立”關係”的思維有必要脫離傳統媒體的概念,這些關係勢必圍繞在日常的生活和消費行為上,關係才能長久。

觀察數年來行銷這件事在跨入數位時代的過程,許多大品牌的的確確已經投入許多行銷資源到數位媒體,而且未來數位預算的比例肯定會越來越高,但是鮮有看到因此導致銷售成功的實例,這中間肯定出了大問題。我認為最大的錯誤在於,大多數品牌依然把數位載體當作”媒體”,因此仍視為傳統媒體投放概念的延伸。

事實上,只要看看我前述網路上消費者的DNA,你應該不難明白,網路上的行銷多是在和消費者建立關係。關係沒建立好之前,第一時間就要賣東西,除非直接提供極高誘因,否則難度是更高的。

廣告主advertiser,這是個危險的身份代號,因為我們若還是用廣告的思維在數位時代進行行銷,似乎就註定要鍛羽而歸!

那麼,身為品牌經理人,你打算和網路上的消費者,好好地發生一段關係了嗎?